小九的故事

小九,是个江浙地区农村的姑娘。在她还上幼儿园的时候,妈妈出了车祸,失去了劳动能力。爸爸不久就去了外地打工,到她读初中了,都没回过家。后来听说在外面一直有个女人跟爸爸一起生活。村里的人知道了她爸爸的事情,小九走在路上,遇到街坊邻里,他们总是语带嘲讽地问她:“小九啊,你爸爸给你找小妈了吗?”,小九感到羞愧,好像是她做了不好的事情,出门都躲着人。

小九的妈妈自从车祸之后性情变了许多,三番五次让她辍学打工养家,邻家婶婶告诉她妈妈不让小孩子上学是违法的,她妈妈才作罢。爸爸对小九甚至大声讲话都没有过,但是多年不回家,也不往家里寄钱的行为,让小九觉得他爸爸并不爱她。

还在小学的时候,小九就猜自己不是亲生的,后来也得到了证实。她明白她现在的母亲这么做,是让她报养育之恩的。亲生父母的抛弃,领养家庭的事故和养母如此做法,都让她对恩情,对报恩有了不同的看法。小九认为养父母对她并没有恩情,养父母抚养她是为了在小九长大之后反过来照顾他们。对于亲生父母,她觉得不仅无恩而且他们对不起她,把她带到这个世界却抛弃了她。

恩情是什么?一个人的给予,物质上或者感情上的,于你有益。给吃,给穿,困难时给予帮助都算是了。恩情置于父母与孩子之间,是父母给予孩子生命,给予抚育,父母对孩子就有了养育之恩。父母的给予与别人的给予是有不同的,是父母让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的,如果在孩子小的时候不给予呵护与抚养,大概孩子都不能长大成人。现在许多强烈赞同“父母无恩论”的,对父母感情冷淡的人们,有很多是在成长的过程中遭遇了过多的痛苦,有些痛苦的来源甚至就是父母。既然无法好好抚养,为何要把自己带到这个世界上?

如果父母对孩子真的有恩情,孩子也觉得父母对自己有恩情的话,应该更多地看父母在子女成长过程中是如何抚养的吧。更多的人与父母保持着良好的关系,对父母有着真挚的感情。这都源于父母在抚养子女长大的过程中就倾注了感情。子女能感受到恩情,也是在成长过程中父母与自己建立了良好的感情。生而不养的父母在感情上很难得到子女的认可吧。也有一些人觉得父母对自己有恩情,是在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之后理性的认为。

父母天生对子女有恩的看法,是人们人为给予亲子关系的一种处理办法,是一种于社会生活而言较好的教育。人之暮年,在社会养老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,如果没有能力照顾自己了,不靠子女靠谁呢?

父母之于子女,或者子女之于父母都是相较于其他人的较强关系,这关系有多强还得看彼此付出的心血与感情。

小九还有个哥哥,在外地上学。在小九上初中之后,哥哥结了婚,跟她和母亲住一起。这之后,父亲会每年回家一次。哥嫂与小九、母亲同住,日子依然紧巴。嫂子可以分担一些家务,于小九是一种解脱。后来嫂子生下了小侄子,日子开始不好过了。哥嫂隔三差五吵架,母亲迁怒于小九。有时候嫂子与母亲一起责备小九,小九承受不了,就离家出走。她以为家人们会马上去找她,结果每次都等到很晚了才去找,这让她感觉到没有被爱。

小九大专是在父亲生活的城市读的,学费是父亲出的。小九去了父亲的“家”,见了那个女人。小九不喜欢那个女人,觉得她相貌平平,世故,虚伪。当年父亲犯了错,是这个女人保父亲出狱的。大概父亲与她生活除了母亲的事故之外,还有这个原因吧。小九在学校里面,同寝同学都是本地的,会问她父亲为什么不回家,小九只好说他父亲是出差或者说不想回家。她很怕同学们知道自己的家庭情况,很怕同学们像邻里街坊一样对她冷嘲热讽。

大专毕业,小九听哥哥的话,投奔哥哥去了另外一个城市。实习的时候,一家不错的公司在她学校只招了她一个人,让她感觉自豪,但做销售工作的过程中,也接触到了社会黑暗的另一面。

大概小时候生活不如意的孩子,非常渴望在长大后可以开始一段新的人生,一切都应该是美好的。一旦进入社会,接触到社会的阴暗面之后,又更加确定这个社会是不堪的。像小九一样从乡下去到城市里为生而活,需要与起点比自己高很多的人竞争,残酷而激烈。城市里,成年人世界里的人情世故也远比家乡复杂,远比小时候想象中的复杂。多次碰壁之后,甚至于产生了自我否定,自我怀疑,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也没那么强烈了。

实习结束后的求职并不顺利,她感到迷茫、绝望。哥哥照顾了她一段时间,她很焦虑,无所事事越久就越焦虑。她希望可以有个体面的工作,可以有个依靠。遭遇亲生父母抛弃,养父抛弃,养母对自己不单纯的付出,看到哥嫂婚后的争吵等,她对婚姻已经彻底丧失信心了。小九觉得婚姻是极不可靠的,她不断地去证实这一点,去勾引别人,去做第三者。亲手把别人的婚姻撕开裂痕,她感到愉快。她体会到了很多看似牢不可破的关系,其实存在撕裂的斥力,一旦被分开就像磁铁一样难以复合了。这就是真相吧。


评论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